51健康网欢迎您,祝您一生健康!
首页 / 中老年健康 / 文章详情

2025年2型糖尿病用药指南,全面解析9种2型糖尿病药

我国是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,成人患病率已达11.2%(2020年数据),患者超1.4亿,其中2型糖尿病占90%以上,在治疗需求上,约70%-80%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服用降糖药。由于病程进展中胰岛功能逐渐衰退,多数患者最终需联合用药或胰岛素治疗。糖尿病药物种类繁多,作用机制、适用人群及副作用差异显著,科学选择需结合病情、并发症及个体需求。以下为市面上主流2型糖尿病药物:二甲双胍、SGLT-2抑制剂、DPP-4抑制剂、磺脲类、格列奈类、α-糖苷酶抑制剂、噻唑烷二酮类、GLP-1受体激动剂、胰岛素的详细解析,帮助大家合理用药。

20252型糖尿病用药指南,全面解析9种2型糖尿病药

一、口服降糖药

1、二甲双胍(双胍类)

机制:抑制肝脏葡萄糖生成,改善胰岛素敏感性。

适用人群: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,尤其适合超重/肥胖患者。

优势:降糖效果明确,不增加低血糖风险,价格低廉。

副作用:恶心、腹泻(约20%患者),随餐服用可缓解。

禁忌:严重肾功能不全(eGFR<30)、酸中毒、缺氧性疾病。

2、SGLT-2抑制剂(钠-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

机制:阻断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,通过尿液排糖。

适用人群:合并心血管疾病、心衰、肾病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。

优势:降糖+减重,降低心衰住院风险及肾脏病进展。

副作用:泌尿生殖感染(女性多见)、脱水风险(多喝水)。

代表药物:达格列净(安达唐)、恩格列净(欧唐静)。

3、DPP-4抑制剂(二肽基肽酶 Ⅳ抑制剂

机制:抑制DPP-4酶,延长GLP-1活性,促进胰岛素分泌。

适用人群:轻中度高血糖,老年或低血糖高风险患者。

优势:口服方便,低血糖风险极低,不影响体重。

副作用:罕见关节痛、胰腺炎(需警惕持续性腹痛)。

代表药物:西格列汀(捷诺维)、利格列汀(欧唐宁)。

4、磺脲类

机制: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。

适用人群: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,经济条件有限者。

优势:降糖效果强,价格低。

副作用:低血糖风险高(尤其老年患者),长期使用可能加速β细胞衰竭。

代表药物:格列美脲(亚莫利)、格列齐特(达美康)。

5、格列奈类

机制:快速刺激胰岛β细胞,“餐时血糖调节剂”。

适用人群: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患者,尤其适合饮食不规律、易漏餐的老年患者。对磺脲类过敏或不耐受者的替代选择。肾功能不全患者。

优势:灵活用药,随餐服用(不进餐不服药),起效快(15分钟)、持续时间短(2-4小时),精准控制餐后血糖,低血糖风险较低,联合用药友好。

副作用:轻微低血糖、体重增加(弱于磺脲类)。禁忌症:1型糖尿病、严重肝肾功能不全、妊娠期。避免与吉非贝齐(降脂药)联用(升高瑞格列奈血药浓度)。

代表药物:瑞格列奈(诺和龙),那格列奈(唐力)。

6、α-糖苷酶抑制剂

机制: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分解,降低餐后血糖。

适用人群:以主食(米面)为主、餐后血糖飙升者。

优势:不吸收入血,安全性高,适合老年患者。

副作用:腹胀、排气增多(随用药时间延长可减轻)。

代表药物:阿卡波糖(拜唐苹)、伏格列波糖(倍欣)。

7、 噻唑烷二酮类

机制:激活PPAR-γ受体,改善胰岛素抵抗。

适用人群:胰岛素抵抗显著的2型糖尿病。

优势:持久控糖,潜在心血管保护(吡格列酮)。

副作用:水肿、体重增加、骨折风险(慎用于骨质疏松患者)。

代表药物:吡格列酮。

二、注射类降糖药

1、GLP-1受体激动剂

机制:模拟GLP-1激素,促进胰岛素分泌、抑制食欲、延缓胃排空。

适用人群:肥胖型2型糖尿病,需减重或合并心血管疾病者。

优势:强效降糖+减重(平均减重5-10%),降低心梗/中风风险。

副作用:恶心、呕吐(初期常见,逐渐耐受),罕见胰腺炎。

代表药物:司美格鲁肽(诺和泰):每周1次注射,减重效果显著。利拉鲁肽(诺和力):每日1次注射,心血管保护证据明确。

2、胰岛素

分类与特点:速效胰岛素(门冬胰岛素、赖脯胰岛素):餐前注射,控制餐后血糖;长效胰岛素(甘精胰岛素、德谷胰岛素):提供基础胰岛素,维持全天血糖平稳;预混胰岛素(门冬胰岛素30、赖脯胰岛素25):兼顾基础与餐时血糖,每日1-2次注射。

适用人群:口服药失效、胰岛功能严重衰退、手术/感染等应激状态。

优势:直接补充胰岛素,控糖效果最强。

注意事项:需严格监测血糖,避免低血糖;注射部位轮换防脂肪增生。

三、复方制剂(简化用药)

二甲双胍+DPP-4抑制剂(如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):协同降糖,减少服药次数。

二甲双胍+SGLT-2抑制剂(如达格列净二甲双胍片):改善胰岛素抵抗+排糖,适合肥胖患者。

四、总结

糖尿病药物需“量体裁衣”,核心是平衡降糖效果与安全性。新型药物(SGLT-2i、GLP-1RA)因心肾保护成为趋势,但传统药物仍是基础。务必遵医嘱用药,勿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! 控糖是一场持久战,药物+饮食+运动+监测缺一不可。

发布于